12月1日,无疑是令所有新势力造车值得铭记的一个节点。自早8点开始,哪吒汽车首先宣布交付量成功破万,一场属于这个集体的“狂欢”,徐徐拉开帷幕。
紧随其后的零跑,虽然碍于缺芯、限电造成的产能不足,但是交付量仍创下历史新高,并且新增订单超过1.6万辆。而理想、蔚来、小鹏,作为目前整个头部梯队中绝对的佼佼者,11月携手实现交付量破万的里程碑时刻。其中,小鹏更是一举突破1.5万辆大关。今年饱受质疑的威马,也已渐渐恢复元气,交付量重新恢复到5千辆以上。
依稀记得,去年年初,当特斯拉国产Model 3位于其上海工厂缓缓驶出,一时间上述诸多品牌将会受到致命打击的言论,快速弥漫;今年年初,当国产Model Y突然袭来,同样的质疑再次出现。但凭借11月纷纷交出的亮眼成绩,已然可以证明:有些担忧或许是多余的,几家已经实现大规模交付的新势力造车,远没有想象中羸弱,而特斯拉起到的只是“鲶鱼效应”,绝不是收割市场。与此同时,伴随扑面而来的鲜花与掌声,更想聊聊11月交付“狂欢”过后,它们究竟打破了哪些质疑?
小鹏P7不如特斯拉Model 3与比亚迪汉?
去年4月,当首款紧凑级纯电SUV G3终端表现不及预期,小鹏选择推出P7这样一款定位B级纯电轿跑的小众车型时,看衰的声音占据较大比重。
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一家自主品牌能够推出并卖好这样一款产品,更不要说同价位区间内,还盘踞着最大的“劲敌”特斯拉Model 3,占据性价比优势的“后来者”比亚迪汉,也在虎视眈眈。
整个2020年,待产能爬坡结束,小鹏P7的终端表现也仅能用及格所形容,月度交付量长期徘徊在3,000辆左右。
但就当大多人觉得这款车型已经触及无法逾越的销量瓶颈之时,进入2021年以来,小鹏P7却用连续打破月度交付纪录的表现回击质疑,11月更是达到7,839辆,环比增长30%。
显然,最终结果已然可以证明,当品牌声量渐渐上扬,配合上一套足够出彩的造型设计语言,加之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系统等方面的实际体验,具有明显长板,这些因素恰恰正在变为消费者最终决定购买的关键。
而小鹏P7,可以说完全符合。收获越来越多的认可,不足为奇。
仅依靠理想ONE,理想撑不下去?
“蔚小理”中,如果非要略显主观的投出一家相对缺乏好感的车企,或许我的答案会是理想。至于原因,总感觉它在与竞争队友们共同追寻“造车梦”的路上,一直稍显另类,选择增程式的技术路线,也透露出一丝取巧的意味。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无论理想企业本身,还是作为创始人的李想,的确更为适应这场扑面而来的电动化转型浪潮,能够利用十分有限的资源,达到效果与收益的最大化。
品牌成立多年,截至目前仍只有理想ONE一款产品在售,却能凭借一己之力与蔚来、小鹏平起平坐。过去的11月,交付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13,485辆。
至于理想ONE能够热销的根本原因,答案看似集中在:当品牌效应愈发被削弱,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产品本身,有了繁多的智能化、科技化需求,而它恰恰抓住了这次风口。加之,较高的性价比、越级的功能配置、较为实用的车内空间、精准的用户定位甚至线下门店超高的执行力,也成为关键。
总结:精准的洞察用户究竟需要什么,用可控的成本与尽量短的时间实现,并且后期保持不断迭代升级。如此做法,也令理想不仅仅凭借理想ONE撑了下去,而是大概率将成为所有新势力造车中,率先扭亏为盈的存在。今年Q3,理想的毛利率和车辆毛利率分别达到了23.3%和21.1%,均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