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车软件禁“价高者得”

2013-05-27

    针对国内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高峰时段打车难问题,一些第三方打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缓解打车难的同时,也因其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模式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局长孙建平26日在“2013上海民生访谈”上表示,打车软件作为新的技术手段,缓解城市高峰时段的打车难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必须要合法合规操作,不能出现无序竞价的现象。

 

   孙建平说,手机打车软件,作为信息化新应用,不但可以方便市民,也可以降低出租车空驶率,积极意义应该重视。实际上目前上海四大出租车龙头企业都已经结合自身电调平台,开发了相应打车软件,提升了出租车预约叫车服务水平。

 

    然而他也指出,目前的打车软件,尤其是第三方开发的一些软件,确实有些问题令人担忧:一方面,一拥而上的各种软件,会否影响出租车司机开车时的专注力,从而影响安全行驶;另一方面,有些软件采用的是乘客竞价的方式,对于目前正常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都有不利影响。

 

    孙建平说,上海交通管理部门对于一些第三方打车软件“加价约车”行为不予认可,要求出租车司机严格依法运营,按照合理路线或者乘客要求路线行驶,按标准收费并开具车费发票,对于出租车司机私自利用第三方打车软件实施“价外加价”的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严肃依法依规处理。他还透露,上海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出租车预约调度服务的相关管理规定,发挥打车软件的积极作用,并且用制度规范其行为。

 

    ■各地情况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叫车软件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胃口。一年多以来,多款打车软件纷纷上线,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司机开始使用打车软件。在打车软件中,有一项“加价”的附加功能,乘客如急需用车,可通过加价5元、10元、2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来吸引司机抢单。该项附加功能也引发诸多争议。而各地交管部门对于打车软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北京:打车软件禁“价高者得”

 

    政府部门将对打车软件进行规范,并制定相应标准

 

    针对打车软件的监管,北京市交通部门的表态是,不会禁止但要制定标准予以规范。

 

    软件符合标准可继续运作

 

    4月,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曾明确表示,目前的打车软件都是市场行为,政府部门将对打车软件进行规范,并制定相应标准。如果这些打车软件符合标准和服务规范,就可以继续运作。

 

    4月19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出租处召开约车业务日常管理工作会,大通多宝、嘀嘀打车、移建叫车等8家电话约车服务公司参加了会议,并介绍了各自的运营模式和服务现状。

 

    运输局表示,电召公司如需继续提供电召服务,必须与北京市出租车调度中心进行对接,不得私自开展电召网络服务。此外,须与各出租汽车企业联系,经企业同意后方可对驾驶员提供电召服务,不得为非运营车辆提供电召服务。

 

    为各出租汽车企业提供电召服务的同时,各电召公司须遵守出租行业相关法律规定,不得进行私自抬价、恶性竞争等扰序行为。运输局也将尽快推出规范出租行业电召服务有关实施办法,整合电召服务公司管理,规范电话约车行为。对发现存在严重扰序的公司,将依法进行清除。

 

    部分软件加价功能未删

 

    尽管北京禁止打车软件“加价”,但截至目前,部分软件的该项附加功能并未就此取消。事实上,打车软件之所以“走红”,除了方便实用,在某种程度上还弥补了全市电召平台的不足。在部分市民看来,相比于成功率不高的电话约车以及打车难的现实,“加价”约车会更有保障。

 

    目前,北京市交通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意在扭转这一局面。根据将于6月1日起试行的《北京市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管理试行办法》,北京将建统一特服号码调度平台,提供24小时电话约车、网络约车、手机约车等电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