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经销商怎能“跑”出商德红线

2012-10-24

     最近,乘用车渠道里惊现经销商“跑路”的奇闻怪事。它就像一条意味深长的导火线,顺着从消费者到经销商再到制造商的回路燃烧上去,把链条上的相关者都罩进了云里雾里,令那些交了钱却被卷走的人或买过车却售后服务可能无着落的人心里有火也不知道该朝哪里发。作为“路人”,最直接的观感也许是,这样的经销商太不负责任、太差劲、太黑心。

    在笔者看来,“跑路”这种成色低级的蛮干之举,尽管是极个别现象,但其所暴露出的问题,却具有一定的普性警示作用,绝不是仅仅归结为经销商不懂法就可了事,也不是仅仅怪罪于渠道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就可平复,而必须要借此机会,对我国汽车产业内市场主体的商业道德的一次真实投影和诊断——汽车行业的一些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在经商立业的最根本的行为上,其商业德行已经滑落到了不堪闻问的地步,这才是我们应当从此次汽车经销商跑路事件中最发人深省的问题。

    事实上,除了“跑路”这种釜底抽薪式极端表现之外,商业道德根基颓败的许多线索就在我们身边,而且遍布各大企业的渠道。例如,销售交易中,为押金押而不还、合格证不合格、保修期不保修、服务费没准头等事情与客户扯皮推诿的,客户早已习焉不察;价格虚高、明里降价暗里附加条件的价格噱头,配置偷换、功能夸大混说的欺计骗术,也让客户头痛心惊;而对重大缺陷产品不负责任、拿展车旧车刷新后以旧充新的行为,则让人无语至极。如此败德无良的行径,与“跑路”比起来,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都超出了市场营销的概念范畴,而撞击了本该具有约束力的商德红线。

   这样说,也许会被认为是不给经销商留出诉说委屈的空间。许多经销商会抱怨说,在整个汽车产销价值链上,经销商是最没有话语权,是“受气的小媳妇”,任人欺侮,尤其是在市场整体下滑期间,整车厂高压的库存策略,蛮横的交易条款,让他们过着水煮油煎的日子,轻则赔本卖车,重则资金链断裂,将前些年攒下来的钱都搭进去了,生意无以为继。

    笔者不否认,作为个案,“跑路”的经销商是需要整车厂予以个体关怀的。然则,你就是有再多的“不得已”、“没办法”,也不能抛弃一个商人起码的德行根基。公修公德,婆修婆德,整车厂有它的毛病,也必须动用各种力量督促其纠正,但是,他者的毛病不是自己破坏商业道德的理由。“特殊情况”再多、“个体成因”再值得关注、“个体命运”再值得同情,也不能作为经销商伤害客户、违背商德行为的正当借口,不能割断商德红线。商业道德,是行商之本。虽然没有在任何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教科书中得到特写,但是,缺乏敬畏顾客、珍惜信誉的基本精神,任何资本都会沦为破坏性力量。

   经销商“跑路”,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家经销商的悲剧,而是中国汽车产业全体成员的悲剧。汽车经销商尤其要反省,最好先从那些“五十步”式的商德修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