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众泰T600新款发布,并将上市推迟至4月,似乎在观望什么。在此之前,众泰T600,从加价提车,转变为降价促销。
长安汽车2016款CS75上市,售价9.28万元起,而仅仅三日前,长安汽车发布消息,即日长安汽车CS75全系车型现金优惠1.2万元起,购买该车还能享受三重礼,把之前的“官降”,坐实了。
这一连串的反应,是对长期占据中国SUV市场头把交椅——长城汽车哈弗H6,不久前通过新款车型“明上市、暗降价”的直接回应,且仅仅是个开始。
坚挺不降价的哈弗H6,闷声发大财的众泰T600,异军突起的长安CS75,这几年,自主车企SUV产品为中国品牌重夺市场份额立下功劳。它们既是市场上受消费者热捧的车型,又是企业顶梁柱和利润奶牛。
然而,这些现金奶牛接连开启“降价模式”,还是引起了消费者和业界关注议论。非常诡异的是,其实最近几年,SUV一直在保持在50%左右的增速往前冲,突然集体跳水降价,不免让人感到疑惑,其背后,是否夹杂着一场“腥风血雨”,即将袭来?
有趣的供需价格关系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SUV市场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184万辆,增长至2013年的276万辆(同比增速50%);2014年突破400万辆, 达到413.5万辆(同比增长37%);2015年,中国SUV销量一跃超过600万辆,达到627万辆(同比增长53%)。
今年1-2月,中国SUV市场增幅依旧超过50%!需求如此强劲,降价的理由,似乎不成立。
虽然增速依旧迅猛,但通过收集信息,不难发现中国市场SUV的车型总数,亦从2012年的64款(其中不乏多款年销低于3000辆的车型),增加到去年接近120款,增长近一倍。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这个后面会提到)。但现在,我们要注意一个数字,那就是2014年,SUV市场增速为37%,低于几年来的平均水平。起伏属于正常,可当年恰恰是车市正常复苏,SUV增幅却出现下滑。
或许,2014年SUV市场本就应该逐渐趋缓。此前,中国汽车市场微增长,基本上靠SUV一己之力。
也就是说,汽车企业依旧保持着巨大的“SUV惯性”,在扩产和投放新产品。但是市场已经悄然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去年,有汽车企业负责人表示,对SUV市场增速,持担忧态度。
分析人士认为,采用价格战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标志着汽车企业没有更好的办法,谁也不愿相信,自己成为第一个份额减少、或倒下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众泰T600广告逐渐增多(起初,这家企业不需要广告也卖得非常好),哈弗H6、CS75等热销车型,市场宣传和优惠也层出不穷。
可去年,中国整体汽车增速却大幅回落,若不是企业加大产品优惠力度、推出购置税政策和进入销售旺季,世界第一大新车市场极可能出现多年来首次负增长,让人心有余悸。
唯一令人欣慰的,可能就是中国品牌凭借SUV市场的出色表现,市场份额迅速复苏。今年2月,中国SUV销量排行前10名,有8席被中国品牌占据。
诸侯血拼 挥别“暴利时代”
从寡头垄断,走向完全竞争,可以说SUV细分市场,实际上用了不到8年。有人认为,竞争意味着大家都没有利润,产品没有实质性差异,而且还要挣扎求生。确实,在诸侯血拼的SUV市场,这个结局,似乎正逐渐显现。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新进入者产生的“鲶鱼效应”;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自身采取的战略战术。
去年,上汽通用五菱推出了旗下宝骏560,售价7.68万-9.08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靠MPV发家的企业,上个月已经将与哈弗H6的差距缩小至2000辆左右。而老大(H6)地位易主,通常会引发市场和舆论的连锁反应。
作为“鲶鱼效应”中的鲶鱼,有业内人士曾起底,宝骏560是通过嫁接MPV平台衍生和改用自主低成本发动机,以及应用上汽通用五菱非常低的管理销售成本,和全国最丰富的网络渠道,让其他主机厂感到“紧张”。这种方式长安商用车也已经开始尝试,其首款车型为CX70。
最近,不少媒体曝出,由于激烈竞争,长城汽车“现金牛”哈弗H6的利润,随着接连的“官降”,开始下滑。有的声称,其利润从1.3万降至1万左右,也有的认 为从1万降至8000元左右。但不论利润下滑多少,作为中国最大的生产SUV的企业,长城不得不采取降价保持、甚至扩大市场份额。2012-2013年, 长城汽车的利润,一度可以与法拉利媲美。
与长城遇到相似情况的,不仅仅是长城汽车,还有长安汽车等,目前集中火力主攻SUV的企业。或许由于价格战愈发惨烈,今年和未来几年,这些上市公司的财报也将受到影响(去年这些公司因SUV销售火爆,净利润再创历史新高)。
同样,与“暴利”挥别的,还有合资品牌。由于没料到中国品牌在SUV市场表现如此强势,冲击了其传统轿车市场。去年4月份,主流合资品牌拉开了“官降大潮”。从网络上不断传出大众神车“途观”降价优惠的信息,可窥一斑。
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中国品牌“官降”因素之一。可谓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由于SUV产品愈发同质化,没有实质差异,新进入的产品面对的环境将越来越艰难。这一波降价,对即将上市的吉利博越,还有其他合资SUV,无疑是一个下马威。似乎在警告,“这个市场虽然有50%的增长,却是大家用降价换来的,其实它已经趋近饱和。”
让人担忧的是,随着降价大潮的开启,汽车企业反而大肆宣传,其配置和品质的大幅提升。这不禁让人担忧,目前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价格大幅降低的底气和资本,又是从何而来?
另一方面,随着SUV市场步入完全竞争,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忽视进行长期规划。尤其对于中国品牌,想要在未来生存竞争中存活,绝不仅仅是拼价格,在这个方面,它们已经吃过大亏。通过目前SUV市场赚取的利润,放在提升研发技术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来源:汽车之家作者:陈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