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能汽车快速发展,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成为消费者选车的重要参考。然而,由于第三方测评标准不一、测试方法各异,导致评测结果往往难以横向比较,甚至引发公众对辅助驾驶安全性的误解。在此背景下,行业亟需一套科学、统一、透明的评测体系,以推动技术健康发展,帮助用户建立理性认知。
为此,中汽研近期组织了一场高规格、标准统一的辅助驾驶安全实测。该测试通过科学分层与量化指标,对车辆的辅助驾驶能力进行全面评估,旨在为行业树立可信赖的评测基准,推动技术透明化与标准化发展。

鸿蒙智行在统一测试中的表现
在这场测试中,鸿蒙智行旗下车型尚界H5取得了满分成绩。值得注意的是,该车型在华为乾崑智驾ADS 4系统的支持下,主动提升了测试难度,在七大复杂场景中均顺利完成挑战,展现出较强的系统冗余与场景适应性。
测试结果显示,尚界H5不仅在常规场景中表现稳定,在极端复杂环境下也能做出合理决策,体现出系统在感知、决策与控制层面的成熟度。这也从侧面说明,统一、科学的测试方法有助于真实反映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架构背后的安全逻辑
华为乾崑智驾ADS 4系统采用了全新WEWA架构,该架构由云端世界引擎与车端世界行为模型协同工作,实现了从“人类学车”到“AI学车”的转变。与行业中常见的“模仿人类驾驶”思路不同,华为在系统设计中强调“安全优先”的决策机制,引导AI在风险场景下选择最稳妥的应对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表现出较高的场景适应性与决策一致性。例如,在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中,系统实现了全天候、多场景的有效触发,用户使用率与避险次数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安全系统的多维度覆盖
除了决策层面的优化,鸿蒙智行在安全系统的设计上也体现出全面性。其所搭载的全维防碰撞系统CAS 4.0以“五维安全”为目标,覆盖了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与全场景。
在测试中,尚界H5在1-150km/h的速度区间内均能实现有效的主动安全干预,覆盖城市拥堵与高速行驶等多种场景。值得一提的是,系统还新增了“驾驶员失能辅助”功能,当监测到驾驶员失去操控能力时,可自动靠边停车并发出求助信号。这一功能体现了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保障意识,也反映出企业对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的深入洞察。

感知系统的技术路线差异
在感知层面,华为乾崑智驾ADS 4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整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异构传感器,实现对环境的互补感知。从技术原理上看,多传感器融合在恶劣天气、逆光、远距离障碍物识别等场景中具备一定优势。例如,激光雷达可精准探测远距离物体,毫米波雷达对速度与距离的感知更为稳定,摄像头则提供丰富的视觉细节。这种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
在测试中,尚界H5在多儿童横穿、鬼探头等场景中均能实现提前预判与及时制动,体现出多传感器系统在信息获取与决策响应方面的综合能力。

功能拓展与场景适应性
除了基础的安全能力,华为乾崑智驾ADS 4还在功能层面进行了拓展。例如,其eAES(增强型自动紧急转向)系统支持在无划线路口与直道中触发,提升了在无标线场景下的避险能力。此外,系统遵循“让速不让道”的原则,在紧急情况下优先通过制动构建安全防线,避免因盲目变道引发二次事故。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系统通过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矩阵实现对环境的稳定感知,并在雨雾等低能见度场景中仍能保持较高的识别与响应能力。
中汽研此次组织的辅助驾驶安全实测,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评测标准,也推动企业将安全作为技术发展的核心目标。鸿蒙智行通过尚界H5的测试表现,展现出其在安全技术方面的系统化布局与工程实现能力。
随着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普及,用户对系统的可靠性、适用性与透明度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企业需要在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与用户体验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
辅助驾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标准的建立与技术的透明。鸿蒙智行通过此次权威测试,不仅展示了其在安全层面的系统能力,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未来,随着评测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技术迭代,辅助驾驶有望在安全、体验与信任三个维度上实现协同发展,最终为用户带来更安心、更高效的出行体验。
|